Translate

Tuesday, January 4, 2011

沒有王(一)

士師記有句說話出現過 4次, 17:6, 18:1, 19:1, 21:25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 各人任意而為」
究竟這句說話有什么意思? 為何重複這么多次?

傳统解釋是:
當時的以色列人亂拜滿天神佛, 不敬畏耶和華, 不跟從神, 就經常被外敵欺負, 沒有王, 令國家不能统一, 道德敗壞, 各人任意而為, 就算士師, 也是每况愈下:
  • 俄佗聶之後, 以笏靠暗殺,
  • 巴拉食軟飯,
  • 基甸是隻縮頭龜又讓百姓拜偶像,
  • 耶弗他平白無端的犧性了女兒, 殺自己族人比殺敵人還多, 是個剛愎自用的苦毒鬼,
  • 參孫則是個肌肉硬而耳仔軟的急色鬼, 只知爭風吃醋的流民/古惑仔
但這個對「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 各人任意而為」 的傳统解釋會引來兩個問題:
  • 為何這 4次重複會集中在17章以後, 那些難以肯定年份的 5件個案中(米迦崇拜, 但族移民, 基比亞淪姦案, "絕對公義"之戰, 便老狼搶親)而不是 3章 至16章, 上述6 個士師/6次赦罪循環(離開神 => 被欺負 => 被拯救) / 的經歷之中?
  • 若說士師時代不好, 那么有了君王? 是否真能改善? 讀過撒母耳記和列王記必定知道答案: 君王時代也不好: 大衛是隻老謀深算的老狐狸, 勾二嫂的色鬼(連參孫也不如); 所羅門聰明到寧 願和1500 個民族/城邦建交而放棄專心跟從神; 南北國鬼打鬼死的人幾十倍多於耶弗他; 亞哈的拜鬼和圈地; 希西家「嘴唇稱讚心卻遠離」有名欠實的宗教復興....... 君王時代真的好過士師嗎?
既然君王時代若不是比士師時代更差, 也絕不見得好上丁點, 那么, 士師記作/編者為什么要說「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 各人任意而為」? 這只有 3個可能:
  1. 士師記作者真以為&深信有君王比有士師好, 相信這可能性會引起一問題, 就是這跟「君王時代不比士師好」的事實相違, 聖經總不能在信念上前後矛盾吧!
  2. 士師記作者其實是指「以色列人心中沒有神」, 相信這可能性也會引起一問題, 就是為什么作者不直接寫「「以色列人心中沒有神, 各人任意而為」? 何必這么婉轉呢?
  3. 士師記編者故意在這 5個個案加上這可說是唯一的評語, 叫讀者產生 2個追問: a) 難道有君王真比有士師好? 於是讀者就會帶著這疑問去讀士師記下一卷書 - 撒母耳記和列王記!! 找到的問題, 如前所述, 原來君王也是群爛貨. b) 於是, 讀者就會追問第二個問題: 那什么時代? 什么制度才會國泰民安?
第二個追問才是了解士師記的關鍵.
士師記不是告訴我們, ok, 士師時代是個垃圾年代. 假如我們老是想士師時代亂拜滿天神佛, 不敬畏耶和華, 不跟從神, 道德敗壞, 各人任意而為, 所以抵死!!
假如我們以這種傳统解釋, 站在道德高地上冷眼旁觀這群歷史壞榜樣, 那么士師記就永遠不是對我們說話. 就正如老師罵那些索 K 的同學, 假如你沒有索 K , 那么老師罵足 1小時, 你只會覺得煩悶, 而不會覺得老師在罵你罷!

假如士師記要讀完撒母耳記和列王記才會找到所有答案, 那么, 對於那些亡國後, 沒有了君王的以色列讀者一定以為今日被列邦轄制, 是因為他們沒有了君王. 所以, 不是士師記作者真以為&深信有君王比有士師好, 乃是那群讀者有這樣的深信, 所以士師記, 撒母耳記和列王記的編者要告訴他們, 真正的拯救/祝福不是來自制度/環境的改變, 是當時人肯謹守遵行神的律例典章不肯. 就正如由單身轉拍拖, 由讀書轉打工, 由公司A轉公司B, 人工 + + - -, 由香港轉加拿大, 由原身家庭結婚組新家庭, 是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 是小組或團契, 分組或合組, 植堂與否, 轉變本身不會帶來轉變, 假如當時人的心思行為不變, 那就什么變了之後你還會是老樣子, 由一大堆問題變到另一大堆問題.

Ok. 若然士師記不是要我站在道德高地上冷眼旁觀的話, 我又該怎樣重新讀它?
讓我們再由 17章開始讀起.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