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 在North Bay, 在那兒的西人教會崇拜. 他們的禮堂比恩典堂細一半, 但仍可容納百多人聚會, 亦有著齊全的音樂/音響設備. 崇拜之前, 禮堂會用一幅幅廉間成小班課作主日學. 我當時坐在禮堂中間那排坐位, 正與身邊一同去 North Bay的同工高談闊論, 忽然廉幕一開, 才驚覺身邊原來有十多位年青人正在聚會. 那種安靜無聲(可能是結束祈禱之故)和我的高談闊論成了強烈對比, 頓時有點不好意思. 這大概是不同文化的表達方式罷.
崇拜10分鐘後便開始, 但敬拜小組已在台上唱詩, 預備會眾的心敬拜神. 敬拜小組由兩小無猜的兩個小朋友, 幾個年青人以及兩個中年婦人主領. 感覺好家庭, 好溫馨. 報告被安排在崇拜之前, 有趣是: 當日的報告是: 「某某40歲生日, 恭喜佢, 為佢祈禱...」忽然又有人舉手報告:「某某out town, 為佢祈禱...」加上牧師好似主耶穌一般讓小孩近前來, 講比喻, 互相對答和祈禱, 令整個崇拜氣氛彷如置身 informal 的家庭小聚. (嘗試 other崇拜style is always a good experience, but to copy it may not be suitable & possible.)
牧師講使徒行傳第八章, 最令我扎心是: 腓力在撒馬利亞傳道, 大有果效, 有多人需要他牧養. 但神卻在當時叫腓力去曠野無人之地和一個人查經(類似我們由Toronto to North Bay), 在人看來是沒有屬靈以致經濟效益, 但神卻清楚向腓力揭示這「依索匹亞的呼聲」. 假如侍奉神是單單問:「我能夠為神作什么?」, 「我能夠產生多少果效?」以「我」做出發點去計算同付出, 那么神又是否仍然是我所侍奉的主呢? 好值得提醒.
腓力最終做了一個非常欠果效的事, 只帶了一個巳信的人更認識主 = 耶穌, 之後還是回到撒馬利亞傳道/牧養. 但這個連名字都沒有記下的人卻令依索匹亞全國信主(當然不止他一人, 也不止是這一次查經果效), 直到依索匹亞上世紀中發生內戰以及近廿年回教入主之前, 依索匹亞依然係一個富庶的基督教國家. 邊個可以計算真正果效成敗? 大概「付出」本身就是神在你我身上最期望的果效, 主耶穌付出, 釘身十架, 本身不就是果效? 照這想法, 「參與」North Bay本身就是果效, 當然, 正如腓力一樣也回到他的岡位上盡忠...
Translate
Saturday, April 26,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