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當年被全世界笑罵他離地,妙語如豬的話。
其實信徒以聖經人物查經(通常問三個問題:人物作了什么,神供應了什么,我有什么回應),或者直入式靈修(ie. 讀亞伯拉罕獻以撒,直入為神啊你要我獻上什么?或我已經踏上一步,神一定有什么安排?)
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成為李嘉誠,甚至即使六十年代的年輕李嘉誠穿越到今日,也不可能再有李嘉誠的大作偉時,信徒為何深信我們能做到聖經人物?深信上帝會像對聖經人物那樣供應我們,成就歷史上那種種豐功偉績?
可能因為直入式靈修太窩心,亦可能凡事能解釋到是神安排,解釋不到亦可説是神安排,令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以聖經人物為師,又深信神透過他們直接向我們説出生活安排。
問題是,這個信念要不令信徒對神產生過份的期望從而失望;就是將神在歷史作為/劃時代的改變,強解矮化成個人每日生活雞毛蒜皮的所謂 application.
Ie 但以理不怕王命仍每日三次祈禱,矮化成在公司食午飯要大刺刺地祈禱。
Ie 神呼召某先知,矮化成今日有感動逼火車坐我隔離那位聽我講耶穌,講福音
我承認許多引申出來的 Applications 有一定的功效性,但若不仔細思考,而對號入座,可能會因小失大,只看見自己(要做乜,改變乜),而忽略了多數聖經人物那段經文所要表達的歷史性和對整個信仰群體的處境,去問神的要求和安排是什么。
正如我們做不了李嘉誠,但可以了解當年的時勢,他把握了什么機會,又預準了什么條件得以"食住"那些機會而成功,當中有什么幸運,什么付出/跌失,這么多年李氏力牆的強弱興衰,我們仍然可以學習一二,甚至在財富百分比增長上(係百分比增長),和超人比一比,我們亦可在投資什么地域上向超人學習......
這一切都無傷大雅,只要我知道,我還是我,我學到足,也只是個都市小人物,平凡地實現些小理想,能有點榮神益人,又不離地已經很了不起。
我們亦可嘗試跳出個人實踐來理解那類經文,例如對比聖經人物和當代名人(ie 被稱按神心意上台的侵侵,憑上帝心意競選的林鄭),去思考神的作為,品評一下,當代名人在什么事上合神心意,什么事上得罪神,是秉公行義還是出賣人民利益......這樣硏讀聖經人物不致於矮化(因為彼此都是風雲人物),亦有助我們了解身處的世界,不致太過離地,太盲從,擔當教會為鹽為光的本份。這豈不也是聖經原本的目的之一么。
(當然,這會比阿媽係女人困難得多,亦不易有合一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