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自發閱讀的信徒就更少,一年之中,能讀到一兩本書已經很了不起.
像胡志偉牧師在國際閱讀日(4/23)分享一文,信徒閱讀的好處不是很多嗎?為什么信徒閱讀率和閱讀胃口會如此偏低,教會推動又往往未如理想呢?
推動方法
推動閱讀,教會總喜歡用三種方法:
1. 成長: 閱讀對你生命有多好,多益處(像胡牧文中所言,本人完全同意)
2. 工具: 你要在某某事工稱職,就要讀它,裝備好. ie 做組長讀小組書,帶查經讀教查經的書等等
3. 見証: 針對成長(#1) 找人分享生命改變; 針對工具(#2) 找人分享事工如何看到神大能.
趣味
我不否定閱讀對生命和事奉的幫助,但幫助,需要,同我鐘唔鐘意讀+會唔會自發越狂咁讀係兩回事.
好比品嘗食物,不斷告訴我某食物多么有營養,多么健康,又找個有病的人如何因此變大隻佬,不會令食物變得更好味,令人唾憐三尺,食到Q太郎有公仔麵咁,幾多都唔夠.
要人愛上閱讀,重點係有沒有趣味和引人入勝的可讀性,而不是成長和功用.
問題在於閱讀不如美食,滿足感波動性大得多.
什么叫滿足感波動性呢?
我食四川菜,我預左辣,我去大排檔,預左污糟,食麥記預左唔健康,澳牛預左快快的吃,慢慢地動怒.
但一本書(非小說 non fiction)即使如何精采,滿足感落差亦可以很大. 讀到某個位唔明或者好悶或者忽然好忙,少一份堅持,就幾個月後才會繼續打開它了.
取捨
在教會這大家庭裡,有太多比閱讀能找到穩定滿足的活動了
崇拜邊個講員上台,你的期待沒有落差罷?精采的,從來都精采,沉悶的也沒有轉動的影兒,你繼續出席崇拜,就預左架啦!
無論唱詩的,領詩的,幾時企,幾時坐,幾時合眼呼求神,什么感動位,悔罪位,輕快位,同人握手叫耶穌愛你,歌詞重覆又重覆......一切從來不變,陶醉的人既繼續陶醉,碌木咁既繼續做木頭.
什么事奉,即使有突發,到最後(由於其實好小意思)都會順利完成,你總可以歡欣心裡感謝神.
但閱讀,一來有沒有讀冇人知,二來就算今天經歷到爆多"亮光",heman咁充滿力量,明天可以變成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
結果
閱讀與否,往往不會即時看出分別. 唱詩笑容不夠燦爛,冇返團契,查經冇準備,會現眼報被關心. 冇讀經,冇閱讀,冇人會察覺到分別,你天天讀兩小時,也不見得比人更成長. 更何況,如果你分享自己多么花時間閱讀,多么追求,分享太多,反而會被人善勸不要驕傲,知識只叫人自高自大.
由於求成長和功用這種實用主義作崇,閱讀本身滿足感的不穩定,加上教會其他活動的取捨,以及教會對追求神 vs 知識的兩元觀,一般信徒追求閱讀,反而不如離教者般自由灑脫,令閱讀難以久持.
通常只會閱讀為應付一個查經雞精式查參考書 back up 自身想法,或者為某事工裝備. 最多還會每一靈修一篇什么什么日誌.
功用書有如洗衣機說明書,其中不會找到趣味,而靈修書要不是不斷重覆"阿媽係女人"(耶穌愛你; 你要傳福音....),就是曲高和寡像 purpose driven life, experience God,你冇可能亦唔樂意跟,只製造罪疚感,而透過它令你感受神愛你,令你既 feel bad 又 feel good.
是否如端木凱言,"是吃奶不吃糧",我不好說.
教會不斷推這些令人發悶的功用成長書,試問怎能提高信徒的閱讀興趣和自發性呢?